每一天,我们都需要从食物里获取一定的营养的东西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和身体健康,这些营养的东西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普通人随时都可以吃到美味的菜肴、新鲜的瓜果蔬菜,但对于远在太空的航天员来说,要吃到精美的美食,却有点困难。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加加林吃的是装在牙膏管状容器里肉泥和巧克力酱,而美国的约翰·格林吃的则是装在牙膏管状里苹果汁和一些其他食物。牙膏管状类食物设计是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中方便进食,但味道却不太好。
因为管状物食品体验感非常不好,科学家们又研发了一种新的食物——“一口吃”太空食品,顾名思义,就是将固体食物压缩成和嘴大小相近的小方块或小球,方便航天员进食。
“一口吃”食品出现后,也不能提高航天员的饮食需求,这中间就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美国宇航员约翰·扬偷偷将一个三明治带到了太空,这是很危险的行为,回来之后他就受到了严厉地训斥和处罚,可见当时的航天食品有多不好吃。
因为航天员的就餐体验感实在不好,科学家们研发出了脱水复水食物。这种食物有点类似现在的方便面,将食物进行冷冻干燥等处理,然后在吃之前加水软化一下,口味就会变得接近正常食物。
20世纪60年代,冻干技术被用于航天食品加工,航天员可以吃到比较丰富的冻干食品和热稳定食品,种类也多达70种。
为了让航天员能吃上热腾腾食物,第一代太空厨房就此形成,里面有微型热电冰箱、冷冻机、三腔烤箱、自加热水系统、食品储存空间以及干湿废物回收处理系统。设施设备比之前更高级,宇航员能自己进行一点简单的操作,吃自己做的饭。
20世纪80年代,苏联建造了首个第三代太空轨道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航天员能定制个性化食谱,还可以在这个空间站里饮酒和进行社交。
随着科技的发达,各国航天员们的食物也慢慢变得丰富。虽然我们的祖国航天事业起步比较晚,但我们的航天员食品却很出彩。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都看看我们的航天员在太空吃什么。
2003年,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当时他带的主要是一些即食食品,既方便就餐,也不会造成食物碎屑随意漂浮。他当时带的航天食品有很多,有月饼、饼干、烤麸、红烧肉、八宝饭、榨菜等。
之后的神舟六号实现航天飞行“多人多天”,航天食物也增加到40多种,有罐头、复水菜、冻干水果、糕点、主食、饮品等,并且轨道舱配置了食品加热器,航天员们在太空可以吃到很多的热菜。
神舟十二号,因为航天员们要在太空出差长达3个月,工作人员为航天员们准备了120多种食物,有藜麦桂花粥、椰蓉面包、辣味金枪鱼、奶香鸡米、香卤鸡胗等等,营养均衡、品种丰富。
神舟十三号的时候,航天员们恰好遇上春节,工作人员为他们准备了猪肉白菜馅、鲅鱼馅、黄花菜馅的饺子,航天员们也实现了在太空里过年的自由。
纵观神舟系列航天员的饮食,我们不禁感叹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发展,让我们的航天员在太空也能享受到日常生活里的美食。
虽然航天员们在太空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但他们还是离不开一种特殊的应急食品,航天员能量餐。
航天员能量餐,是专为航天员设计在应急情况下食用的产品。航天员在进入太空的时候,因为受到很大的重力,身体里的能量消耗的非常快,这时候就需要快速补充一种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强的特殊食品,来为航天员提供营养的东西和能量。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航天员能量餐为航天员保驾护航。在航天员达成目标返回地面的过程中,若是工作人没办法及时锁定其位置,需要航天员暂时自行生活一段时间。这时为保障航天员的身体健康与安全,就需要一种方便携带、能量高、易吸收的食物,也就是航天员能量餐来为其进行后续的能量提供。
航天员高能压缩食品与普通压缩食品是不一样的,它是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发的,适合航天员特殊情况的一种食品。
航天员能量餐的核心原料十分丰富,包含美国进口80%蛋白含量的乳清蛋白,其中纯可可脂含量≥6.9%,同时它里面没有添加代可可脂、和防腐剂,是一种安全健康、营养丰富的应急食品,且应用场景很广泛。
对于航天员来说,航天员能量餐就是危急时刻能救命的东西,区别于新鲜的水果菜肴,它小巧精致、方便携带,能够迅速被身体吸收,能够持续为肌体提供能量,同时还有助于抗疲劳。
把人送进太空是一件复杂的工程,我们要全面考虑满足航天员包括饮食在内的一切自然需求,从刚开始的管状食物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美食,一步一步见证了全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航天食品被玩出了很多新花样,航天员们虽然要在太空经历长达半年的出差,但工作人能及时为他们提供新鲜丰富的美食,来满足他们的饮食需求,相信未来航天食品会慢慢的好,让航天员们从吃得饱进而吃的更好!